1
南國書香節“香港館”圓滿落幕 書香光影交織帶來獨特文化體驗
熱
2
C羅曬在香港訓練照片:努力奪取首冠
熱
3
台灣網紅“館長” :以直播打破“信息繭房”
熱
4
孫玉菡就失業率及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會見傳媒
5
入境處在全港多區展開反非法勞工行動 再拘捕二十四人
6
香港特區政府組建專責小組檢視招標採購事宜
7
長者醫療券計劃 全覆蓋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
8
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明年起擴大服務範圍
9
生產力局公布2025年第三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綜合營商指數達40.5反映市場調整期 製造業投資意向升至7年高位 法規與國際合作成中小企出海焦點
10
外交部駐港公署正告有關國家:切實尊重法治精神,立即停止包庇罪犯
第15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保齡球項目決賽本月22日至24日在啟德體育園保齡球中心舉行。逾160名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共27支隊伍的運動員參與,其中香港會派出五名男子和五名女子運動員作賽。
三日賽事中,男、女子個人賽本月22日上午9時至下午9時45分舉行;男、女子雙人賽本月23日上午9時40分至下午6時20分舉行;男、女子五人隊際賽及頒獎儀式則於本月24日上午9時45分至下午5時舉行。
所有經網上申請的門票換票證已派發完畢,持有效換票證人士可於保齡球中心觀眾入口處旁換領門票,經安檢後進場觀賽。
每日賽事精華片段將上載至2025全運會香港賽區官方Facebook專頁。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8月18日迎接中國人民大學(人大)師生代表團的到訪,並於大埔校園舉行交流會。是次活動是人大代表團訪港期間,舉辦的名為「紫荊花開」社會實踐項目之一,藉以讓內地學生了解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發展現況。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在致歡迎辭時表示:「今年4月,教大與人大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短短數月後,首批人大師生代表團到訪教大進行交流學習,象徵兩校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我們期望透過是次交流,讓人大師生更深刻體會『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香港特區多元開放的文化和社會氛圍」。
活動期間,人大師生代表團一行16人,聽取了教大學者的授課,教大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徐貫東教授、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研究中心總監顧敏康教授、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譚偉強博士,以及副教授肖漢宇博士,就香港近年在人工智能教育、國家安全教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現況,以及「一國兩制」等議題向人大師生做了介紹。之後十多位教大研究生與人大代表團成員進行對談,增進了兩地青年之間的相互了解並建立友誼。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於國家國教育部。其前身是1937年於抗日戰爭時期創立的陝北公學。
明年1月1日起,「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將擴大服務範圍,新增洗牙、根管治療(杜牙根)、移除牙橋或牙冠及鑲配活動假牙服務,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更多預防性和治療性的資助牙科服務。
支援計劃現時涵蓋口腔檢查、緩解牙齒疼痛的藥物、X光檢查,以及補牙或拔牙服務。擴大服務範圍後,如經主診註冊牙醫評估後認為情況合適,每名參加者每365日可獲一次洗牙服務及一顆牙齒的杜牙根;鑲配活動假牙服務方面,只提供予剩餘少於20顆牙齒的合資格人士,而這些人士須先獲牙醫評定為有進食或咀嚼困難,並能透過鑲配活動假牙而有效修復進食能力。每名參加者可接受最多兩次服務,每次須相隔五年或以上
支援計劃亦將擴闊受惠對象至無家者,計劃將利用非政府組織現有服務無家者的網絡,讓無家者即使未能提供符合參加資格所需的經濟證明,亦可由指定非政府組織的註冊社工作出證明並轉介參加支援計劃。
支援計劃的融資模式以共同承擔的制度為基礎,除了政府資助,參加者亦承擔部分服務成本。
有關如何申請及其他詳情,可瀏覽專題網頁
適逢今日(8月19日)是世界人道主義日,嶺南大學(嶺大)宣布與聯合國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成立「聯合國大學 - 嶺南大學人道及創新科技中心」(聯大嶺南中心),成為亞洲首間與聯合國大學合作建立聯合國樞紐的高等學府。聯大嶺南中心今年十月正式開幕,其年度營運預算超過八百萬港元,將設立「人道主義創新與科技實驗室」,推動科研與設計項目、教育培訓及國際合作,透過創新和突破性科技,提升全球南方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生活條件;並設立獎學金,讓當地更多青年以知識與創新實踐理想。
聯合國大學校長兼聯合國副秘書長奇利齊·馬瓦拉(Tshilidzi Marwala)教授,以及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秦泗釗校長表示,本次合作為香港高等教育歷史揭開新篇章。香港作為發達城市,成立「聯合國大學 - 嶺南大學人道及創新科技中心」有助發揮本港的科研與國際化優勢,將科創成果快速轉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再延伸至亞太地區及全球南方國家,讓科研落地並產生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秦校長表示:「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頂尖科研學者和國際網絡,同時鄰近亞洲多個發展中國家。設立人道及創新科技樞紐可促進跨地協作,加快把科研成果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們希望透過此平台,培育兼具科研能力與人道關懷的新一代領袖,驅動科技發展服務人類福祉,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秦校長補充,嶺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4:優質教育」項目榮登全球第一,「SDG 1:消滅貧窮」項目榮登香港第一,成就獲國際高度認可;在人道科技設計亦累積卓越成果,於2024年憑師生合作的跨學科項目「PureAura - 便攜式迷你節能空氣淨化機」囊括全球四大滿貫設計獎項⸺德國iF金獎、紅點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及IDEA美國傑出工業設計金獎在內等14項國際殊榮,發展方向與聯合國大學一致,為嶺大爭取與其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奠下重要基礎。
聯合國大學校長兼聯合國副秘書長奇利齊·馬瓦拉教授表示,嶺大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領先亞洲,其研發將設計、創新技術及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創造成本低廉並適合偏遠地區使用的人道科技,惠及全球南方的人口。他表示:「亞洲擁有全球南方人口的重要比例,也面臨許多複雜挑戰。聯大嶺南中心是亞洲首個此類中心,標誌著聯合國大學全球使命的重要進展。嶺大在數據科學方面具備雄厚專長,並在人道科技設計上累積了豐富經驗,能與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及其他聯合國大學研究所形成協同效應。透過這個中心,我們將建立亞洲創新能力的樞紐,深化南南合作,並加快把這些解決方案推廣到世界各地。」
「聯合國大學 - 嶺南大學人道及創新科技中心」將由嶺大服務研習處及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教授出任創始總監,並與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和主管Georgina Curto Rex博士統籌運作。高教授是一位國際救援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專門從事人道科技研究及設計工作,亦是人道主義科技及包容性商業理學碩士課程的創始總監。中心成立後首批重點項目包括:
(一)、研究及設計⸺「聯大嶺南中心」將結合聯合國大學及嶺南大學的數據科學研究實力,設計出高效能、低成本的人道科技,解決全球南方的迫切社會需要。首批重點項目包括:與多倫多大學合作,為菲律賓偏遠島嶼設計的遠程監控雨水收集系統,能遙距收集及分析降雨量、使用量、雨水質量,以及用水時間等。透過數據分析,能更有效預測及管理水資源的分佈及使用。另一項目同為菲律賓設計,剛於矽谷國際發明節奪得銀獎的「Incuvia模組化便攜式可摺疊經濟型嬰兒保溫箱」,該產品能夠在缺乏醫療設施的離島山區,及只有電單車能到達的偏遠地方為初生嬰兒提供緊急保護,等待醫護人員到達或送往市區醫院。
(二)、教育及能力建設 ⸺ 嶺大過去一直有提供「共融商業」短期課程,培育菲律賓的大學師生及香港研究生成為社會的創新動力。「聯大嶺南中心」將進一步推動人道科技教育工作,與聯合國大學合辦雙學位碩士課程及短期培訓,並提供獎學金給全球南方學生,為全球南方國家培育具有數據科學及科技創新能力的領袖,讓更多青年以知識與創新實踐理想。
(三)、實踐與倡議⸺「聯大嶺南中心」的工作以達到實際正面社會影響為目標。研究或設計項目的成果,都強調用家參與及前線實踐的模式,透過與全球南方的大學及機構合作,讓項目能持續發展,並達到知識轉移的長遠目標。「聯大嶺南中心」亦會透過舉辦工作坊及展覽等工作,推動人道科技,擴闊香港的創新創意空間,讓本地年輕人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特區保安局長日前在撲滅罪行委員會會議後會見傳媒時透露,今年上半年全港錄得43,407宗罪案,當中詐騙案佔比近48%,較去年同期上升4.3%,揭示了日益猖獗的詐騙活動已對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強化反詐騙防線刻不容緩。
須修例應對電騙挑戰
現行制度下,不論申請人是否香港居民,均可向每間電訊商登記最多10張電話儲值卡,經實名登記的電話智能卡亦未禁止轉售,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特區政府必須加快提交法例修訂建議,包括大幅下調登記電話儲值卡的數目上限和訂立具域外效力的新罪行打擊不當使用電話智能卡的行為。
不過,有業界反映,問題的癥結在於電訊商核實用戶身分的第一防線不夠牢固。局方應要求電訊商在發卡前,必須核實客戶身分證明文件正本,至於香港居民,善用“智方便”進行高效可靠的身分認證,無疑是切實可行的方案。下一階段,局方可研究參考部分國家做法,若電訊商未能妥善核實客戶身分而導致詐騙案發生,需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值得關注的是,人對人促銷電話已成為詐騙與滋擾的溫牀,而2007年12月生效的《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罰款個案寥寥可數,阻嚇力不足。通訊辦應主動邀請私隱專員公署共同進行循規審查,加強防騙防滋擾的規管。
現行法例賦予私隱專員在處理“起底”個案時,擁有刑事調查、檢控和要求移除信息的權力,成效顯著。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網絡詐騙,當局應研究賦權執法部門打擊有關行為。新加坡《網絡犯罪危害法》(OnlineCriminalHarmsAct2023)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該法例授權當局在懷疑或有理由相信任何網上活動引導或促進行騙或惡意網絡活動罪行的情况下(不論該行為在境內或境外發生),可發出各項指令,包括停止通訊、內容屏蔽、用戶限制、網域屏蔽,以及刪除手機應用,不遵從指令者可被起訴。與此同時,當局應參考“起底”法例的經驗,明確執法對象涵蓋本地及海外平台,促使相關社交平台主動偵測及移除詐騙資訊。
在業界協作方面,金管局聯同其他監管機構在7月9日推出《保障消費者防詐騙約章3.0》(《約章3.0》),將合作主體擴展至科技及電訊行業,並提出6項主要原則。
不過,《約章3.0》屬自願性質,加上截至今年2月本港29家持牌電訊公司中,只6家參與,金管局應針對六大原則提供最佳實踐指引供參與機構參考,並持續推動更多機構加入,讓行業自律與監管機制形成合力。
可立法打擊傀儡戶口
特區立法會6月修訂的《銀行業條例》,引入自願機制,容許銀行為防範或偵測罪行而交換個人帳戶信息,無疑是堵截騙款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可借鑑內地及新加坡等地的經驗,透過專門立法禁止出售或租借銀行帳戶等行為,從源頭更有效打擊“傀儡戶口”,壓縮騙徒的洗錢渠道。
完善法律制度與增強執行力相輔相成。警方與銀行業界在2023年共同成立的“反詐騙聯合情報中心”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未來執法部門間的協作須更緊密,國際合作亦要進一步加強,以打擊跨境犯罪活動。唯有讓法例與執法“雙軌並行”,才能真正築起一道讓市民安心的反詐騙防線。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