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海燕
"我必須坦率地表達對當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立法方向的深切憂慮。
香港終審法院在岑子傑案中要求政府建立替代框架以滿足同性伴侶的"基本社會需求",但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潘朵拉盒子。從房屋到遺產繼承,法院已在後續案件中不斷擴大權利範圍,形成危險趨勢:法院擁有最終解釋權、政府限制措施屢被推翻、每次司法覆核都進一步擴權。
然而,立法會收到超過八成反對意見反映出核心矛盾:即使法院認定某些權利為"基本",立法仍需建立在社會共識之上。沒有民意基礎的權利擴張只會導致社會分化。
政府需要在滿足法院要求和維護社會穩定間尋找精準平衡點,而非全盤接受司法擴張。過度的權利擴張可能成為社會撕裂的導火索,最終損害香港的法治基礎和社會和諧。"
(作者為廣西北海市政協委員、律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呈獻「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特別展覽,於9月8日舉行開幕典禮,展示黃氏家族多年來慷慨捐贈予中大文物館的珍藏中國書畫,表彰其化私為公的精神,展覽由即日起至2026年3月22日歡迎公眾蒞臨參觀。典禮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先生、黃秉章家族成員代表、利希慎基金總裁何宗慈女士、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中大副校長(校友/社區聯繫及大學拓展)陳德章教授,以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等。
盧煜明教授致辭時表示︰「黃氏家族成員不但認同這批藏品應該重聚,而且化私為公,讓公眾欣賞並達致教育目的,我對此深表感動。香港中文大學衷心感謝他們將這批珍貴的傳家藏品託付予文物館。黃氏的慷慨捐贈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藝術藏品,也拓展了策展團隊的視野,促進文物館與其他機構的策略夥伴合作,例如中央美術學院。」
劉震先生致辭時表示︰「我們致力推動香港旅遊業發展,同時希望藝術愛好者和訪港旅客能夠發現,這所領先的大學也是一個享譽全國、持續成長的藝術藏品寶庫。黃氏家族擁有國際視野,亦熱愛收藏中國古典藝術,他們的後代遍及世界各地,將家族珍藏捐贈予公共機構,令這次展覽成為一個獨特的香港故事,見證了香港一直以來的慈善公益傳統。」
黃秉章家族成員代表黃匡濟先生致辭時表示︰「展覽命名為『嶺海墨林』,寓意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水墨收藏。這批書畫收藏主要於第一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廣州建立,後來遷移到香港。當年,我與利乾、利憲彬是網球場上的好友,而家父黃秉章則與利銘澤、利孝和、利榮森建立了多年深厚的友誼。我們家族十分樂見這些收藏捐贈予由利榮森協助成立的中文大學文物館。這次展覽正好展示利氏家族與黃氏家族的百年世交,結出碩果。」
何宗慈女士致辭時表示︰「今天,我們十分高興能夠一同慶祝『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展覽的開幕,實在有賴黃氏家族的慷慨捐贈,得以成就。這個展覽於利孝和陸雁群伉儷展覽廳舉行,更別具意義,反映了利氏與黃氏兩個家族跨越世代的深厚友誼。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看到各位家族成員聚首一堂,令我們倍感欣喜。」
「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展覽旨在紀念黃氏家族後人向中大的捐贈珍藏的書畫卷軸、古籍善本、器物等。這批完整而豐富的收藏始於民國時期,至今已跨越了一百年歷史;期間經歷數代傳承,最終入藏本館。是次展覽展出超過100套展品,反映中國藝術及書畫於明清時期的發展,以及廣東文人精英的收藏品味。黃氏家族後人無私捐贈家族珍藏的書畫及文物予香港中文大學,以讓後世得以欣賞、研究。館方特此主辦是次展覽,以紀念黃氏家族化私為公的高尚精神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是次展覽的精選展品包括:文徵明的《落花詩書畫》、八大山人的《臨二王帖》、吳歷的《鳳阿山房圖》等。本展覽由文物館主辦,榮獲利希慎基金成為展覽的策略夥伴及贊助。另外,中央美術學院亦參與了本次展覽圖錄中研究文章及部分藏品介紹。
本次展覽標題的書法——「嶺海墨林」,選自館藏黃兆南、黃兆鎮、黃秉章的書法,以此致敬黃氏家族的慷慨善舉,以及他們為公共文化遺產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社會動盪不穩,黃氏家族年輕成員到外國求學,為中國引進新思想和知識;其中,黃兆鎮早於1908年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是最早留英的中國學生之一,最後更成為了此批藏品的守護者。黃兆鎮接受西方教育,同時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收藏稀有珍品,並研習傳統中國繪畫。他的家宅位於廣州荔枝灣,名為「小畫舫齋」,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他的長兄黃兆南建成。直至1940年代,小畫舫齋是當時畫畫家及學者文人交流與雅集的場所。黃兆鎮對藝術、古籍善本及文物的熱愛影響其留學劍橋大學的嗣子黃秉章,後者承傳了這批珍藏。直至1997年黃秉章辭世,他的子女把家族珍藏的大批書畫及文物惠贈中大。
此外,展覽圖錄《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上、中、下冊及別冊)由中大文物館出版,涵蓋文物館研究團隊以及一眾專家學者對黃氏家族這批藏品的研究,所編撰的學術專文、藏品說明等,既詳細介紹藏品、鑑藏的歷史,亦掲示了不少書畫對後世的重要影響。圖錄現於中大文物館店和網上書店有售。
「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展覽
第二期:2025年10月20日至2026年3月22日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四
是次展覽共分為10個主題,以呈現豐富多樣的書畫風格及流派傳承:
1. 黃氏家族與小畫舫齋:家業源流
2. 追蹤三吳:明代蘇州及周邊地域的書畫
3. 衣袂翩翩:清初人物畫
4. 宗脈傳承:四王吳惲正統派(山水及花鳥畫)及嗣響
5. 江浙墨林:清代江南的多元面貌與新風
6. 頌節涵芳:粤地對明遺民書畫的推崇
7. 粵東風雅:廣東歷史、文化與藝術的保存
8. 南海衣冠:近代粵港名家
9. 滬上風華:海派書畫
10. 黃家墨緣:黃氏詩書畫的創作與活動
請按此連結下載展覽的相關圖片。
文|蘇長荣
今日立法會議決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源於終審法院2023年就一宗同性伴侶權益案作出的裁決,裁定政府有責任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替代框架”,以保障其在醫療、身後事等基本權益,特區政府因此提出有關的登記制度。《條例草案》自提出討論開始,因為其觸及維護香港法治根基和婚姻倫理觀念以及社會整體利益與公眾期望等多方面要素,而備受社會各方關注。筆者作為該《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成員,參與了草案的審議工作,深知草案及可能衍生的問題具有高度複雜性及公眾分歧,本人反對了《條例草案》的通過,籍以能捍衛香港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和堅守司法執行的恰當正確性,堅守立法對主流民意的尊重。
首先,我們必須尊重制度事实,现行香港婚姻条例与《基本法》第37条都确立了“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为宪制婚姻;任何类婚姻机制都须面对合宪性的审查。守住婚姻宪制定义,避免制度性僭越也是立法機關應有的使命。政府虽反覆強調《條例草案》“不触动婚姻”,却用“同性伴侣登记”之名,實質為同性伴侶關係提供法律承认。這種“平行制度”必然會模糊制度婚姻的特定地位,构成事實上的制度僭越。同性伴侶關係一旦在替代框架下透過登記制度獲得承認,無異于在社會上確認了同性伴侶的法律地位,在香港可享有合法夫妻的一些權利和地位,必定會沖擊及動搖香港社會婚姻制度及家庭核心價值。《條例草案》為海外同性婚姻進行本地登記,鼓勵同性人士繞過香港的婚姻制度到海外結婚,然後回港登記,獲取承認,變相使同性婚姻得以在港依法客觀存在。試問家長可以如何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如何維護下一代的家庭核心價值呢?
更應值得特別重視的是,作為一條政府法案,除了達至公平、平等及公義等核心原則外,亦必須建立在廣泛社會共識的基礎之上。根據立法會在這次審議期間所接獲的公眾意見書,在總數10,775份意見中,明確表示反對的意見佔80.7%,而支持者僅19.3%。這清晰顯示社會對《條例草案》內容持反對態度的倒成為主流共識了,在民意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倉促立法,絕非明智之舉,只有在司法框架中尋求最大公約數,盡可能令各方接受,既要捍衞香港法治,亦要維護多元利益共存的原則。
其次,登記制度並非唯一能處理同性伴侶權益的辦法,行政手段同樣可滿足司法裁定的要求。事實上,终审法院在岑子杰案中只要求政府“提供替代框架”以解决同性伴侣在醫療探視、身后事等个别權利落差,并未指令政府必須設立“登记制度”。從現實角度看,立法的必要性並不足夠。目前香港有諸多行政安排,容許同性伴侶透過授權文件處理醫療、身後事及財產安排,這些安排簡便、具彈性,並無執行上的明顯障礙,所以政府只需優化目前行政安排,或在醫管局、食環署等部門的相關法律進行有針對性的單項修訂,同樣可以達到《條例草案》擬定的效果。用務實方式避免顛覆現時社會主流價值觀,同時去滿足終審法院“替代框架”應該是政府解決問題的方向。
婚姻制度是傳統倫常的基石,是社會結構和行為的重要規範。目前,香港包容同性伴侶關係,但普遍抗拒同性婚姻,而立法不僅是法律條文的修改,更是一種具標誌性的公共秩序宣示和價值觀教育,在未經社會充分討論達至共識的,相關立法也是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草案中“同性伴侶關係登記”與“婚姻登記”在字眼與概念上過度接近,容易造成公眾混淆。有部分團體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滿足於伴侶登記制度,將會進一步爭取完全平等的婚姻地位,所以社會上有意見形容立法是等同大開中門。《草案》眼下的尷尬是處在為同性伴侶爭取權利者視其不足、維護婚姻傳統者拒其存在的兩面不討好態勢。所以在社會尚未達成共識下通過草案,可能向公眾傳達錯誤訊息,更會引發更多關於婚姻定義的法律訴訟與社會討論,對社會穩定與和諧構成潛在負面影響。
因此不以立法方式支持《同性伴侶登記》如此高度爭議性制度,相反保障了香港司法、法治的尊嚴和民意基礎。
可幸法案以大比數最終未獲通過,反映了立法會對維護香港傳統婚姻價值及社會穩定的合法擔當。筆者呼籲政府尊重民意及司法邊界,以更務實的方式保障不同群體的權益,同時堅守社會核心價值。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今日(九月十一日)繼續率領署方代表團參加年度京港衞生雙邊會議,並拜訪北京藥監部門,深化交流協作。
衞生署與醫院管理局的代表今日共同與北京市衞生健康委員會(衞健委)黨委書記鍾東波會晤,進行年度京港醫療衞生雙邊交流。在傳染病預防控制方面,雙方於使用人工智能協助監測傳染病、應對蚊媒傳播疾病(包括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鼓勵市民(特別是成年人)接種疫苗等不同範疇進行交流;亦在專業人才培訓,中醫藥發展及規管等領域分享經驗。
林文健醫生說:「衞生署昨日(九月十日)與北京市衞健委續簽了衞生領域橫跨未來五年的合作協議。雙方今日就落實和推動協議內容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磋商,為後續行穩致遠的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有助進一步優化京港兩地公共衞生系統,並強化雙方在傳染病控制方面的實力,以共同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特別是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的綜合應急方面的合作。」
其後,衞生署代表團拜訪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監局),與藥監局黨組書記、一級巡視員孫力光及局長曹巍就提升藥品規管領域的發展及與國際標準接軌交流意見。
林文健醫生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銳意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衞生署正積極籌備於明年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藥械監管中心』),並於明年分階段落實『第一層審批』新藥註冊制度。『藥械監管中心』的成立將大力推動香港的醫療科技創新,不單助力國內創新藥械走向國際,亦吸引海外企業來港投入科創研發,惠及香港及全球的民眾可更早更快使用質優創新藥械,彰顯了特區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衞生署代表團明日(九月十二日)將繼續拜訪北京的公共衞生相關單位。